建筑地面设置变形缝的做法
其实地面变形缝和外墙的变形缝一样,是一种以楼面和地平面为位置变动的装置,是为了避免外部的温度变化对建筑本身结构造成的破坏而设置的,尤其是在地形相对比较敏感的部位,需要将整个部位进行切断,切断后设置成为独立的单元,根据地形变化产生的受力,可以设置成为不同规格的变形缝,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变形缝范围金属盖板型、称重型、单列嵌平型和抗震性的变形缝,来实现建筑本身对于变形缝的需要。
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,导致开裂甚至破坏。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。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、沉降缝、防震缝三种。
伸缩缝: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。为此,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,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、楼板层、 屋顶等构件断开,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.
沉降缝: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,因层数差异较大,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;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,总之一句话,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,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,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,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,该缝即称之为“沉降缝”。
防震缝: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,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,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,而产生破坏。
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,即所谓的“三缝合一”。
概括如下:
施工缝: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,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,被称为施工缝。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,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,就是常见的施工缝。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,而应该是一个面;
伸缩缝: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,基础可不断开;
抗震缝:为使建筑物较规则,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,基础可不断开。
在抗震设防区,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。
沉降缝: 指同一建筑物高低相差悬殊,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,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,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。沉降缝把建筑物划分成几个段落,自成系统,从基础、墙体、楼板到房顶各不连接。缝宽一般为30~70毫米。将建筑物或构筑物从基础至顶部完全分隔成段的竖直缝。借以避免各段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。通常设置在建筑高低、荷载或地基承载力差别很大的各部分之间,以及在新旧建筑的联接处。 建筑变形缝一般处于两种地方,一种是我们常见的楼面变形缝,它是在设置的过程中从一栋楼直接切下,产生的很多的地面变形缝,另一种是地面变形缝,是由于室外或是车间等地面的变形缝,也可以统称为地坪变形缝。